建设创新实验室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高等学校如何对大学生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对于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口。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关键是要提供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的条件和环境。实践证明,推动创新实验室的建设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1、建立创新实验室的意义
通过这几年来的创新教育,我们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1)有些优秀的具有创新思想的学生,他们希望通过在实验室实验来实现他们的想法,但是实验室有既定的计划,不可能以冲击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的代价来满足这些学生的要求,而通过“打游击”的方法,也往往使这种工作难以持久。
(2)当学生出现创新的火花时,往往得不到教师的指导,没有建立起在高水平的教师指导下有导向性地进行科技创新的机制,因此学生自发的创新活动往往无果而终。
(3)学生的学业负担一般都比较重,又面临着就业的压力,纵然有的学生有创新的愿望,也往往会放弃或中途而废。
  针对上述情况,我校决定建立创新实验室,并制定了相应的鼓励政策。从2003年以来,先后成立了15个创新实验室,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实践的大平台。创新实验室的建立,旨在发挥学科优势,利用科研资源,取得相关部门、学院和教师对学生开展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学生从事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和水平。
2、创新实验室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
  为保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我校对创新实验室的建立和管理采取了以下措施:
(1)组织领导。创新实验室由校创新实验室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领导小组组长由一名校领导担任,成员由科技处、资产处、学工处、教务处、团委、研究生部、人事处、高技术研究院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对批准设立的实验室进行工作规划、指导、检查和监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办公室设在校团委。各学院由分团委书记担任该院创新实验室办公室主任。
(2)申报办法。每年11月底各学院分团委组织申报,由校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工作领导小组审查批准。
(3)申报条件。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实验室的学科优势、实验条件和技术力量,所有的创新实验室原则上都在原有的相关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申报的创新实验室必须符合:①必须具备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所必须的条件;②具有高级职称和一定指导经验的教师担任创新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管理和课题的立项审核,检查督促;③结合课题选聘的指导教师,原则上具有高级职称,每周指导学生时间不少于2 h;④每个实验室每年完成的课题不少于2项,重点支持处于学科前沿、具有较强的应用和推广价值的研究课题。
(4)学生选拔。所有全日制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生,均可以根据创新实验室发布的课题内容自由申报,由指导教师在全校范围内通过公开竞争,择优选拔。
(5)经费支持。校团委为每个创新实验室提供1 000~2 000元的经费支持。具体课题研究经费可另外申请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基金。
(6)成果鉴定。鼓励学生科技成果转化,成果所属权由科技处按有关规定认定。参加学校、省和全国比赛获奖的项目将按照学校的规定进行表彰和奖励。
(7)工作检查。对已命名的创新实验室每年要由学校进行工作考核,决定是否继续命名,所有课题均要参加校创新杯的比赛,并从中选拔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的项目。
3创新实验室取得的成效及分析
  我校推进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对充分利用学校的科研资源,调动广大教师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切实加强我校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我校的学生科技活动水平,全面实施我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程”等,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创造了优越的平台,取得明显成效。
3.1参加比赛,成绩显著据统计,近几年来,我校先后有近300名学生在全省、全国和国际性科技类竞赛中获奖。学生的所有的成果都参加学校创新杯比赛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的比赛。有的实验室成果显著,例如:土木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室2005年上半年,有2个小组参加了全国第一届结构设计大赛,获得1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获奖等级和数量均居所有高校前列;自动化学院自控开放创新实验室,在2003年中国自动化学会举办的“马 斯特”杯中国机器人大赛大学组比赛中,获得银奖,2004年在中国足球机器人比赛中获亚军,在第五届“广茂达”杯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中型组足球比赛和国际赛制机器人灭火比赛中取得2个二等奖;材料物理化学性能创新实验室在第九届“挑战杯”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科技发明类二等奖1项,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三等奖1项。
  这些成果的取得充分显示了创新实验室的强大生命力。有这个平台作为支撑,学生们就可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取得科技创新的成果。3.2科学精神,全面提升创新实验室是一种全新的环境,学生从被动地学习变成主动地研究,从过去独自一人完成实验到要与多人一起协作,从过去有现成的实验方案到现在从方案的设计、资料的查找、仪器的使用等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在创新实验过程中会碰到无数的困难和无数次的失败,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是不是实事求是按科学规律办事,能不能战胜困难坚持到底,这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一种很好的锻炼。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很多学生的科学精神得到全面的提升,他们在创新活动中训练了科学思维方法,培养了科学精神和品德,在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查阅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锻炼。事实证明这项工作不但促进了学生课外学术 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高尚情操以及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科学精神的培养比取得某项成果更为重要,因为这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3.3比赛带动。激发创新兴趣是创新的源动力。通过鼓励参加竞赛的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我校推进创新实验室建设的特色之一。自动化学院的一位学生说:“对知识的渴求,让我经常往实验室跑。实验室里有很多仪器和各种各样的模型:航模、机器猫、机器狗、遥控小车、单片机等,自己动手研究这些东西,既有乐趣也能学到知识,还可以自己先画电路图然后焊接电路板,学会优化电路板,整合其结构。当看到自己制作的东西能完成预期目标时,很有一点成就感。”其实来创新实验室工作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如此,他们都对科技有浓厚的兴趣,是这种兴趣产生的源动力,使他们积极地到实验室工作。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荣誉感,争强好胜,喜欢表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他们的这种爆发力引导到创新活 动中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赛的积极性,将为科技创新培养强大的后备力量。当然他们的弱点也在创新活动中暴露出来,并逐步加以改正。自动化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为了激励学生,确定了以赛代练、以赛促练的研究思路。多参加比赛,用比赛检验工作成果,寻找差距,完善工作。在3年的时间里,实验室带领学生先后参加了6场全国或江苏省范围的机器人比赛,以及学校和江苏省组织的电脑网络大赛。与全国或全省范围的高手同台竞技,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比赛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学生素质。纵观世界科技发展史,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像爱迪生、达尔文、牛顿、伽利略、爱因斯坦等,都是因为从小对科学有着极大的兴趣,从而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虽然科学研究是非常艰苦的工作,但是对于一个对研究工作有着极大兴趣的人来说,这不是一件艰苦的事,他们从中得到了莫大的快乐。从创新实验室的工作中我们受到一种启发,就是高校要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兴趣,尽量给他们一种宽松的环境,促其成长成才。有些对人类贡献很大的人,例如比尔?盖茨,他们大学学业还没有完成就走上了创业的道路,这种现象很值得我们思考。
3.4创新实践。促进就业
  去年自动化学院创新实验室作了调查,认为创新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增强,为学生的考研和就业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据了解,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经历的学生普遍抱有很大的兴趣。经调查,创新实验室成员的就业情况不论在薪酬、福利还是今后发展前景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其他方面条件相当的学生。有一位已在计算机行业就业的学生说:“通过在创新实验室的学习和实践,让我的动手能力和与同事的沟通能力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学到了很多专业课上不容易接触到的软件和硬件方面的东西,并且通过参与实验室项目开发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有这些都为我找工作提供了优势,在面试中也很有自信。”另外还有一位获得2004年中国足球机器人比赛亚军的学生,被上海的一家比赛赞助商当场看中,成为该公司研发部门聘用的唯一的应届本科毕生。大学生最关心的事就是就业或考研,而参加创新活动无疑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与考研。当他们带着自己的创新成果、获奖证书这些专业学习成果去参加应聘时,加上他们参加创新活动在实际动手能力和经验方面具有的优势,用人单位往往会刮目相看,优先考虑。这对于今后学校更进一步地推进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吸引广大学生到创新实验室来是极为有利的。
4尚存在的问题
  在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中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
(1)时间问题。到创新实验室来工作的学生,往往是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学业负担较重,即使来了也不能持久。这并不说明这些学生不行,或者认为他们创新意识不强、不可能取得成果,只是由于正常的学业冲击了他们的这种愿望。很可能不少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成果就这样泯灭了。这要求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与正常的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更为灵活的办法,目的是使更多的学生有参加的机会。
(2)经费问题。有的课题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如果继续研究下去可能很有希望,但是由于经费问题,不得不停止下来,这需要学校尽可能地通过各种途径加强经费支持的力度。另外对于某些有应用价值的课题,也要尽量争取与企业合作,争取他们的支持。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把创新实验室建设的这种机制坚持下去,不断完善,必将对高等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作出重大的贡献。



摘自《实验技术与管理》

 
   
 

 
 
版权所有: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