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预防与干预

  互联网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一项发明,它以迅猛的速度悄然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从20世纪80年代问世以后,从最初的学术研究工具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大众信息传播与交流手段,已经成为现代许多人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7年12月发布的“第二十一次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已经有2.1亿人,24岁以下的占50.9%,其中高中(中专)以下27.8%,高中(中专)36%,大专18.7%,本科16.1%,硕士及以上1.4%。可见大学生网民在其中占了较高的比例,无论是年龄还是职业分布都表明,在我国的上网用户中大学生已经成为上网一族中的主力军。由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上网,网络成瘾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网络成瘾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一、大学生网瘾问题的现状
  随着网络的迅速扩张,网瘾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一些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从而引发孤独抑郁、网恋、游戏狂、色情癖等网瘾,严重影响当代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关注、研究大学生网瘾状况,对于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和预防、减少高校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据对高校大学生上网目的调查表明,玩游戏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上网的首选目的,所占比例高达40%以上。网络游戏本身的趣味性、智力性、互动性和挑战性吸引了高校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因为网络游戏成瘾者在学业上普遍处于中等或中下水平,他们对学习没有太大的热情、积极性和信心,他们很少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在学习上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得不到同学老师的肯定,但是他们个性中又有对于自我实现和成就感的强烈渴望,网络游戏的出现适时地给了他们以用武之地,为了获得成就感,达到心理平衡,他们就在游戏上投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练习和各种技能的掌握和学习。而在他们下网后,有可能体验现实中的失落感,于是促使高校大学生重新投入到网络游戏中,形成恶性循环。网络交际成瘾者绝大多数在现实生活中性格内向,不善于交际,社交面窄,或者有自卑感,认为自己相貌、地位、经济条件不佳,语言笨拙,缺乏社交技巧等而羞于或恐怖社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遇到许多困难,而网络具有的匿名性、平等性、隐蔽性、安全性、有限的感官接触等特点使得他们在网上社交很容易获得成功,不用担心他人的消极评价,不必害怕被人拒绝,这种现实生活中的社交不断遭遇挫折和在网上社交的游刃有余,势必导致更多的重复上网行为。网上信息收集成瘾是指因惧怕所拥有的信息不足而不能自制地在网上搜索或下载过多的对现实生活没有多大意义的或无用的资料或数据。网上信息收集成瘾者一般是具有强迫人格缺陷者,这种人做事按部就班、有条不紊,要求完美无缺;做事反复检查,惟恐出差错;做事缺乏满足感和愉快感,一旦有信息没有收集会令他们痛苦不安,所以必须无休无止地收集信息,尽管这些信息不是急需的,对现实生活也没有多大意义。网络色情成瘾, 指着迷于成人话题的聊天室或网络色情的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内容而不能自拔。互联网的直观性使得网上的色情内容随处可见,无论是有关聊天的网站,还是成人电影的收费网站都可以看到有关色情的话题、图片与信息。网络成为青少年的第一色情信息源,一些大学生自控能力差,或为满足日常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性需要而经常在这些网站上留恋往返。自控能力较弱的大学生为了寻求性刺激,不断地访问浏览黄色网站,最终导致网络色情成瘾。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1、网络成瘾者个人人格特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上网依赖行为往往和上网者本身的人格因素密切相关。Young 和Rogers 用网络成瘾诊断测验与16PF 测验评估与网络成瘾有关的人格特质,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在自主、警觉、情绪化三项指标上分数较高,在自我开放性及世故性上得分较低。台湾林以正教授在对网络成瘾的研究中指出:具有不同人格特质的网络使用者会受到不同的网络功能所吸引,会产生不同的网络成瘾形态,网络成瘾现象是由网络使用者的个人特质与网络功能相互作用的结果。北大钱铭怡教授发现那些寻求社会赞许需求较高的人、社会焦虑比较严重的人上网时容易成瘾。卡内梅隆大学对过度使用互联网的研究以及匹兹堡大学的研究都显示, 网络依赖患者往往具有以下人格特点:喜欢独处,敏感,倾向于抽象思维,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此外,研究者还认为一些与抑郁相关的人格特征,如低自尊、缺乏动机、寻求外界认可、害怕被拒绝等可能是促成网络依赖发生的原因。由此可以认为人格特征可能是网络依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某种特质人格因素更易诱发网络成瘾症。
2、网络本身的吸引力对网络成瘾的影响
  互联网这种新颖便捷的交流媒介也容易使大学生对其产生交往依赖。网络是体现时代的重要标志,它的自由性、虚拟性、交互性、便捷性对大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容易使他们网络成瘾。网络的超时空性为大学生扩大了交往面,同时易导致网络交友成瘾,在网络上,大学生可以在匿名的状态下,自由选择交流的对象,可以无所顾忌地吐露心声,在彼此倾诉成长中所遭遇的烦恼、困惑、孤独和痛苦中,找到共鸣和理解。网络游戏的虚拟性、实时性和交互性是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的主要原因。网络游戏的火爆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长时间沉迷在网络游戏中,造成心理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3、大学生迷恋网络的心理原因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过度期,他们的生理虽趋于成熟,但心理还正在迅速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这一时期特殊的心理特点也是造成他们网络成瘾的重要原因。首先,大学生生活单调,通过网络来满足好奇心,寻求刺激。大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乐于尝试一切新事物,网络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好奇心。而同时,进入大学之后的新奇感在因对大学学习生活的熟悉而渐渐消失时,他们对大学的感受归于平淡,进而在以学习为主的学习生活中深感单调乏味,缺少刺激。而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是喜好新奇,崇尚冒险,追求刺激,当现实的生活无法满足其心理需要时,他们就转向网络,因为网络世界刚好能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需要。其次,大学生自制能力比较差。他们的认知和行为常常不能协调一致,知行脱节,即知道该怎么做可行为却不这么做,表现出意志力薄弱,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再次,通过网络来逃避现实和生活中的困难,宣泄紧张和压抑的情绪。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未成熟,有的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或者当自我设计的理想人生与现实难以达成一致的时候,他们因为社会支持不足缺乏应对困境的方式和资源以及相应的勇气和信心,不去积极处理和解决自身的问题,而是借助上网、玩游戏来摆脱烦恼。通过网络来宣泄压抑和紧张的情感,网络的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和互动性等特点给大学生转移、倾诉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提供了机会和场所,通过此方式他们可以宣泄被压抑的不良情绪。第四,部分大学新生目标缺失,从而产生空虚、迷茫等症状,通过网络充实生活,消磨时间、寻求刺激为网络成瘾提供了便利。
三、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
1、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
  认知改变法,主要是指说服教育的方法,可以通过讲授知识、与学生座谈、请专家作报告、开展有关上网的讨论(专题讨论或辩论)等;榜样示范法, 典范、示范、模范等, 可以通过介绍网络知名人物的成功事迹来激励学生;心理修养法,有立志、内省、慎独、座右铭等方法, 以座右铭为例,可以在网络教室的电脑桌上或墙壁上贴上警示语,时刻提醒学生的上网行为,也可要求学生自己上网前准备好自己喜欢的上机座右铭;环境陶冶法, 指在校园内净化网络环境, 张扬网络的学习功能,使整个学校弥漫着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即使是人人都上网,也只是将网络作为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工具。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一方面要降低学业难度和对他们的期望值,使之能够尝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和成就感。另一方面还应着眼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动机, 锻炼学习意志力和自控能力, 使他们能主动告别网瘾, 适度上网。
2、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
  (1)认知重建和自我质辨法。首先要引导他们对网络导致心理问题有所认识,改变已形成的信念,如“玩游戏无害”,“没有比上网更刺激的事情了”等,让其充分认识到成瘾后的严重影响;接着,让患者进行自我辩论,即让他想象上网成瘾后的种种后果,如成绩下降、对不起自己的父母等,在瘾发时让“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进行辩论,让内心的道德感、责任感与罪恶感和失败感作斗争,从感情上战胜自己,痛下戒除网瘾的决心,增强自己的戒网动机。
  (2)强化干预法。强化是使有机体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它可以分为奖励和惩罚两种。在网瘾的干预中,一方面,一旦发现成瘾学生有了减少上网的行为时就给予奖励、表扬或肯定性评价;另一方面,一旦发现上网的时间增加,立即给予处罚,这可以是物质上的,如取消他获得他想要的东西的权利,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校纪处分等。
  (3)厌恶干预法。厌恶干预指采用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来减少或消除一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常用做法有橡皮圈拉弹法、社会不赞成法、内隐致敏法等。橡皮圈拉弹法 是由成瘾学生预先在自己手腕上套上一根橡皮圈, 当他坐到电脑前准备上网时, 自己用力拉弹手腕上的橡皮圈,使其手腕有强烈的疼痛感, 从而提醒自己下网。也可借助外力如闹钟发出尖利的噪音, 来促使自己停止上网。社会不赞成厌恶干预 主要是运用图片、影视、舆论等手段, 使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产生一种来自社会的压力, 并在心理上造成威慑和畏惧心理, 从而达到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内隐致敏法 又叫想象性厌恶干预, 是指用想象上网的过程和结果的办法, 使自己对上网感到厌恶感, 从而逐步减少上网时间直至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这种方法可与橡皮圈拉弹法结合使用, 效果会更好。
  (4)兴趣替代法。兴趣替代法是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培养业余兴趣如读书、听音乐、打球、游泳、散步、和朋友逛街等来调节患者紊乱的生活节奏,重新规范每天的作息时间,在最易上网的时间安排不同的活动,让更多有意义的事充实自己的生活,逐步代替上网成瘾行为,以新形成的兴趣代替以前上网的方式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失败、挫折导致的负面情绪。
  (5)时间和空间阻断法。时间上,对网络成瘾者的作息规律加以定量的时间管理,有目的地间断其上网时间,并辅助体育活动或文艺活动,从而缩短上网时间;空间上,设立封闭式“无电脑生活区”,开展网络成瘾群体隔离训练工作。网络成瘾者也有自身想根除的,但在环境没有改变、没有外在强制力的情况下,很难过这种习惯更替的周期。所以开展这种训练很必要。
  (6)团体辅导法。将患有网瘾症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团体,由富有经验的老师作为指导者, 运用团体动力理论做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团体咨询的原则和各种方法, 使参加团队的成员整体戒除网瘾。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大学生网瘾的干预相对较为薄弱, 除了教育方面的一些宣传外,严格意义上的预防和干预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 这与我国大学生网瘾症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是不相符的。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要与时俱进, 认真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 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帮助青年大学生摆脱网瘾困扰, 重新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上来



摘《中国教育创新杂志》2008年 第6期, 李秋蓉/文

 
   
 

 
 
版权所有: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